close

10614211_10152647485604411_5839678460144777675_n  

You can't fall out of love with someone until you meet someone you love more

 

這次放的2張海報,是這部電影的原片名<The F Word>

相當有趣的雙關標語,代表了朋友與超友誼之間的距離,不過蠻可惜的,

可能是怕觀察會錯了意(太容易聯想到髒話啦XD)因此改為現在的片名<What If>

新的片名,也有很強的聯想性,如果?有可能?或是?

都相當符合這部電影想帶給觀眾的無限想像空間。

 

整部電影的主題和故事都相當簡單,

就是一對男女從認識,曖昧,到最後結局的過程,

但卻絕非一般的純情小愛作品。

因為其中的女主角,是有男朋友的,

設定條件中,只要一個不符合一般常人所想像的道德或習慣標準,

故事就有了衝突點,就有演下去的空間了。

整部電影充滿了詼諧的對白,辛辣的台詞,諷刺的劇情,道盡友情、曖昧、愛情的一切因素。

看似簡單的故事,

導演和演員,用紮實的劇情和演技,填補了所有在一般電影中可能會感覺想快轉的橋段,

在短短的98分鐘中,讓觀者如同度過了一趟友人以上,戀人未滿,忐忑不安的過山車旅行,

給人相當滿足的一次觀影經驗。

 

這時我不禁想拿這片來跟國內的愛情電影做比較,

我認為,好的小品電影,是不管用什麼設定,只要它的劇本夠紮實,演員演技恰如其分,它就會是一部成功的片。

但,這或許正是國內小品電影所欠缺的。

習慣性利用觀眾記憶中的片段,來搭上順風車的設定,我實在不能茍同,

如,學生時代的共同回憶,或者是現代文青的咖啡廳小確幸

都只是搭上只限定台灣觀眾才懂得設定,去賺取大家的記憶同情,如果少了這些,那些電影還剩下什麼?

隨隨便便的愛上對方?簡簡單單的誤會而分開?最終彼此祝福對方過得更好,等等的狗血如同大愛劇場般的劇情,

這些,我們在電視上看偶像劇不就夠多了嗎?不需要再進電影院了吧。

我的想法是,會驅使人進電影院看的片,是因為它有必要在電影院欣賞,

有它的獨特性,所以才會存在在戲院中,不是嗎?

<What If>中男主角是大家所熟悉的哈利波特<丹尼爾雷德克里夫>,他在多部電影和舞台劇的演出,

讓他在此片中遊刃有餘,完全駕馭了這位猶豫不決,貪戀在現有的美好中的主人公。

而女主角由<柔依卡珊>所釋演,她可是又會寫又會演的靈氣十足明星後代呢,

在這樣的條件下,完全充份的架起了電影中言詞激烈互辯火花十足的對手戲;

相比下,國內常起用只有臉蛋,但口條演技完全不及格的新人演員,

念著生硬又像小說的台詞,真的能說服觀眾嗎?

 

小品片也是能走遍國際,讓全世界觀眾都能夠接受的。

就看拍片和寫故事的人格局到哪裡?

紮實有根據的的劇本,永遠都是吸引觀眾引起共鳴的最重要條件。

<好友戀習簿>讓我在戲院十分享受那迷人的愛情火花,還有好聽到不行的適時配樂演出,

推薦給所有想談戀愛,卻裹足不前的你/妳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exisv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